
28日,环保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图为发布会现场。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12月28日上午,环境保护部召开2017年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对大家关心的京津冀区域的一些村庄和社区天然气气量不够、来气不稳等情况做出回应。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表示,这些问题的大部分在督查前,各地已经通过协调增加气源、采取燃煤或者电热器等临时性措施积极予以解决。
他表示,大家比较关心煤改气和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工作,环保部关于煤改气和清洁供暖工作的态度是一贯的,就是把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作为头等重要的民生大事。对于一些地区一度出现的因天然气短缺等问题影响群众取暖的情况,环保部高度重视。传统上,北方农村冬季取暖一般采用燃煤,为何会出现天然气气量不够、来气不稳的问题呢?
北方冬季清洁取暖纳入规划
当前,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低,特别是部分地区冬季大量使用散烧煤,这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根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 次会议关于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要求,国家多部门特制定本规划。
按照规划,基准年为2016 年。规划期为2017-2021 年。其中提到的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14个省(区、市)以及河南省部分地区。
其中涵盖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2+26”个重点城市(含雄安新区),具体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市,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市,山东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河南省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市的行政区域。
冬季取暖时间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异,华北地区一般为4个月,东北、西北地区一般为5-7个2月。
清洁取暖方式都有哪些
清洁取暖是指利用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清洁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洁化能源,通过高效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取暖方式,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为目标的取暖全过程,涉及清洁热源、高效输配管网(热网)、节能建筑(热用户)等环节。
目前北方地区取暖以燃煤为主
数据显示,截至2016 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城乡建筑取暖总面积约206 亿平方米。其中,城镇建筑取暖面积141 亿平方米,农村建筑取暖面积65 亿平方米。“2+26”城市城乡建筑取暖面积约50亿平方米。
北方地区取暖以燃煤为主,燃煤取暖面积约占总取暖面积的83%,天然气、电、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工业余热等合计约占17%。
在北方城镇地区,主要通过热电联产、大型区域锅炉房等集中供暖设施满足取暖需求,承担供暖面积约70 亿平方米,集中供暖尚未覆盖的区域以燃煤小锅炉、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分散供暖作为补充。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则多数为分散供暖,大量使用柴灶、火炕、炉子或土暖气等供暖,少部分采用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供暖。
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未如期完成
进入采暖季后,陆续有媒体报道北方地区的一些村庄和社区,出现了天然气气量不够、来气不稳等情况。
比如地处京津冀地区的河北省。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燃热中心主任焦世清在谈及2017年河北省气代煤电代煤工作时坦言:“气代煤完成的数量太多了!”他告诉记者:2017年河北省共完成农村气代煤电代煤253.7万户,其中气代煤是231.8万户,电代煤是21.9万户。“年初,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计划是气代煤、电代煤一共完成180万户。”焦世清强调:目前仅完成气代煤就超出了180万户。
“气代煤推进工作,对群众、基层干部还有我们来说,都是第一回,推进速度确实很快。”焦世清分析指出,由此也带来了气源的保供问题。“目前,天然气气压不足报告有,但断供报告还没有收到。”事实上,遭遇气源保供问题的不只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部分农村地区也遇到同样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环保部12月4日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下发《关于请做好散煤综合治理 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进入供暖季,凡属“双替代”(煤改气、煤改电)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环保部认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工作稳步推进,近期环保部组织对该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核查核实,发现存在部分地区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工程尚未按计划完成,个别地区供暖季气源紧张等问题。
环保部要求各地在推进散煤治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煤改气(电)工程和气源、电源保障的综合协调,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
环保部抽调人员实地调研督查
为进一步掌握京津冀地区居民采暖的情况,了解并解决居民采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12月15日至20日,环保部抽调部机关各司局和在京直属单位2000多人组成800多个调研督查组,对京津冀区域冬季采暖情况进行大走访、大调研、大督查。
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副部长翟青、赵英民均带队到当地居民家实际了解供暖情况。6天里,检查了385个县(市、区),2590个乡(镇、街道),25220个村庄(社区),500多万户。
现场检查发现,在已完成“双替代”改造任务的村(社区)中,确实有一些地区曾经出现过气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大部分在我们下去督查前,各地已经通过协调增加气源、采取燃煤或者电热器等临时性措施积极予以解决。对于督查中发现的仍未有效解决群众供暖的村庄(社区),督查组现场驻点督促落实,问题不解决不撤离。截至12月20日夜间,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地方的居民供暖全部得到保障。
气源紧张,如何应对?
供暖季刚刚开始,最寒冷的日子还没有到来,天然气供应就开始“预警”,确实让人措手不及。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业内人士建议,或可从气端和煤端双管齐下,寻求解决途径。
中石化石家庄炼化总经理毕建国认为,在我国天然气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形下,如果不对“煤改气”进行科学规划,盲目推进只会进一步加剧天然气供需矛盾。他建议:一是加快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增加自主供给量;二是持续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三是制定天然气利用的全局性规划;四是加快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和尾气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陕西煤业董事长华炜认为,应稳步实施“煤改气”,大力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煤改气”应以城乡居民和第三产业用气为主。在天然气满足生活和工业用气之前,不应将天然气用于替代燃煤发电。应适当提高燃煤电厂用煤的比重,不断提高绿色环保洁净能源供应能力。
“以环保名义大规模增加燃气消费占比的举措必然催生更多问题,适时、适度、适量地推进燃气产业发展才是当务之急。”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认为,国家层面应采取措施稳定需求,尤其应该加大控制工业企业领域的需求,对煤改气政策的落实要给出相对宽松的时间表。“燃气产业的定位应是能源行业,而后才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消除雾霾现象的工具。”
综合自环保部官网、“环保部发布”微博、大众日报、中国经济网、中国新闻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