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改委发布《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下称《规划》),明确要提高北方地区取暖清洁化水平,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其中,“工业余热”被作为推进清洁取暖的重要方式之一,《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热泵、蓄热及中低温余热利用技术,进一步提升余热利用效率和范围”。
在中益能储热技术集团(下称“中益能”),由董事长王智慧主持研发的移动蓄能供热车,正是一种新型余热利用与集约化供热模式。不仅可有效回收利用工业余热,实现“热垃圾变资源”,还打破了传统的管道运输模式,可通过移动方式服务于应急供热,不失为热量输送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中益能移动蓄能供热车为用户输送热能
“能源搬迁再利用”实现移动供热
一辆载着大型“集装箱”的货车,停在北京市海淀区谱尼测试集团办公大楼旁,两根包裹着保温材料的水管从箱体伸出,与楼旁另一水箱连通。短短30分钟,两箱水便实现了“互换”,货车运载的热水进入大楼水箱,后者原有冷水成功装车,等待运走。
这些装满热水的“集装箱”,正是中益能为谱尼测试集团所定制的蓄热箱。“该楼采暖面积约1万平方米,因楼内长期开启新风系统换气,相当于需满足2万多平方米的供热。”项目承建方、北京上庄燃气热电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长程宏伟介绍,由于供热管网尚未修缮完毕,该楼无法接入集中热源,专门引入的3辆中益能移动蓄能供热车,则灵活解决了热源难题。
走进楼内,暖风阵阵,温度计上的指针停在20摄氏度。这是如何实现的?
原来,大楼自身装有一只6吉焦蓄热箱,作为用户侧的固定供热设备。另有2只5吉焦蓄热箱,每天通过车辆轮流将热源运输至此。一边将热水导入大楼蓄热箱,一边将此蓄热箱中的冷水导出运回,加热后循环使用,整个过程只需约半小时。每箱热水可坚持3-4小时,期间的温度保持在80摄氏度以上,日均运输10趟左右即可满足使用。
在程宏伟看来,中益能移动供热方式不仅便捷灵活,也更环保。“场地、运输车辆达到要求,设备即可使用。同时,因采用工业余热或循环热水,无需加装其他排污装置,安全可靠,是真正的清洁供热方式。今冬供暖以来,设备运行平稳,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
“这相当于一个‘能源搬迁再利用’的过程。”中益能相关负责人解释称。热能通过定制管道进入蓄热箱,经由箱内导热介质将热量传导至蓄热元件内的蓄热材料。当温度达到储热要求时,蓄热材料发生相变,吸收存储高密度热能,储热能力可达同体积水的8倍以上。随后再与集中供热管网连接,即可实现供热服务或增加原有管网的供热能力。
谱尼测试应急供热项目放热现场
第一时间提供应急供热服务
与谱尼测试集团类似,使用中益能移动蓄能供热车的用户还有很多,遍布北京、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多地。
对于电厂余热的吸收利用,中益能其实并非先河。那么,其优势究竟何在?
早在2005年5月,由中益能董事长王智慧主持研发的第一辆移动蓄能供热车便正式问世。经多年完善,该技术现已相当成熟,充热30分钟、放热30分钟。每辆车日可供应1.5万平方米居民采暖,年可实现节约燃煤1000吨以上,节电245万度。
简单来说,就是回收利用工业余热为主要热源(也可以是其他非余废热),以移动蓄能供热车这一专利产品作为输送途径,来满足供暖、供热水、供饮用水、供冷等用户日常需求,替代燃煤或其他一次性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除灵活供热外,当出现管网破裂,或管路检修、因锅炉无法正常工作等导致的供热服务中断时,中益能移动蓄能供热车还可立即奔赴现场,第一时间提供临时热源,为紧急抢修挣得时间,其也因此被多地列入城市供暖的应急保障体系。
“中益能移动蓄能供热车以高性能蓄热材料和蓄热元件为核心,24小时降温不超过2摄氏度,蓄热性能10年无衰减。可将热电厂、钢铁厂、垃圾焚烧厂、电力、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工业余废热回收储存,通过移动供热车等牵引设备运至用户处。”
相关负责人介绍,使用中无需改动供热结构,时效性强;设备适用范围广,节能性显著;通过可移动方式,更好实现了供热峰谷调节。值得一提的是,中益能移动蓄能供热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也有着突出成效。通过回收利用工业废余热,可有效实现“热垃圾变资源”,也可替代各类小型锅炉,助力改善空气质量。
目前,中益能累积申获发明专利20余项,其可移动式高密度相变蓄热装置荣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经国家权威机构测验、论证、查新,中益能低品质放散性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填补了世界技术空白。
来源 | 中国能源报 摄 | 邵政煊 版权归 | 原作者所有
原标题 | 科技服务民生 保障温暖过冬